2025-03-05 11:25:14 | 二手车
近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2024年工业产销情况,数据显示,2024年,汽车产销累计完成3128.2万辆和3143.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7%和4.5%,产销量再创新高,继续保持在3000万辆以上规模。
值得一提的是,在细分市场层面,宝马集团以在中国市场交付714,530辆BMW和 MINI 品牌汽车的表现,蝉联中国豪华乘用车年度销量第一名。在《一品汽车》看来,面对车市竞争加剧的现状,各家豪华车企均面临诸多不利因素,宝马集团能在此背景之下继续保持领跑,足见其在技术研发、品牌营销以及新品发布等层面有着充足的准备与十足的底气。
看发展:市场期待更多新精彩
事实上,回首2024年车市,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突破1000万辆,连续10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0.9%,较2023年提高9.3个百分点。
在此背景之下,BMW和MINI品牌纯电车型在中国销量同比增长7.7%。具体而言,三季度上市的全新 电动MINI COOPER 和MINI ACEMAN的销量占比持续增加。据《一品汽车》了解,宝马集团在中国市场累计交付的新能源车已超过40万辆,位居行业一线水准。
在深耕新能源转型的同时,宝马集团也在运动驾趣层面持续发力。据统计数据显示, 其M家族2024年在中国的市场份额持续攀升,以M2、M3和M4为代表的高性能车型销量在其细分市场排名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深究宝马品牌各大产品线的销量走势,大多数产品销量在各自细分市场均位列第一,其中国产BMW X5全年交付近9万辆,全新BMW 5系在2024年第四季度持续月销过万。
在《一品汽车》看来,车市竞争加剧势必会形成“赢家通吃”的新局势,而在新能源转型之际仍能保持十足驾驶乐趣的宝马无疑已然找到新通路,后续其智能化发展表现也将直接成为绝对品牌增速高低的关键因素。
谈未来:新世代的宝马更加惹不起
事实上,在谈及品牌增长之际,宝马集团大中华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高翔也着重表示:“在极具挑战的2024年,我们和经销商伙伴砥砺同行,凭借强大产品力和智能化创新,稳扎稳打,2025年,我们将聚焦核心价值,推出更具竞争力的多款新产品,将深化和中国头部科技伙伴的开放合作,为即将到来的宝马新世代注入更多中国智慧。”
从高管的言论中我们不难看出,宝马旨在于2025年起开启智能化与新能源的新世代,而首当其冲的便是其在刚刚结束CES展上带来的,BMW首创全景iDrive。据《一品汽车》了解,搭载全自研的BMW新世代操作系统X,70%源代码在中国开发和优化,无疑将更贴合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
具体而言,BMW首创全景iDrive由四大核心交互界面协同联动,以“物理按键—触控反馈—语音控制”的组合方式,将人机交互体验和纯粹驾趣提升至全新维度。其首创的视平线全景显示通过宝马自研的超近距投影技术,可以将传统仪表盘中的行车信息投射到挡风玻璃下方的黑色涂层上,显示面积更是覆盖了从A柱到A柱的宽广范围。全新3D抬头显示位于视平线全景显示上方,亦可将导航路况和自动驾驶信息等投影到驾驶员最佳视野内。
同时,BMW向心中控屏幕左右两侧向驾驶员倾斜了17.5°,这是目前行业唯一的“自由剪裁”式设计,让驾驶员拥有“黄金视角”的同时,带来更高动态对比度及更细腻的画质体验。方向盘也采用了“主动触觉反馈”和“分层显示”两项创新技术,能够识别驾驶员的不同力度,实现更精确的操作。
在智能驾驶方面,新世代车型将搭载宝马最新一代自动驾驶辅助系统,该系统由宝马中国研发团队深度参与,此外,借助AI大语言模型赋能,头部语音引擎加持,BMW智能个人助理迈入第一阵营。
对于用户而言,更加智能化的系统也将带来更加卓越的出行体验,当下最新一代BMW操作系统中,全新升级的BMW智能个人助理高频使用率超80%。同时,近八成用户高频使用宝马车载在线导航,宝马车载娱乐应用的使用率超过70%,足见其当下的智能化表现已然得到诸多用户青睐,其后续升级而至的表现也注定更加值得期待。
放眼2025年,宝马已然官宣超过10款新品将在中国市场上市。其中,全新BMW X3长轴距版将在2月上市,其轴距加长110毫米,内饰和动力系统全面升级,BMW M家族也将推出数款高性能车型,无疑更加值得期待。
写在最后:
在《一品汽车》看来,面对中国市场汹涌而至的智能化与新能源浪潮,宝马目前已经在中国推出了覆盖90%以上主要细分市场的纯电动产品,其中BMW i3、BMW iX3、BMW iX1等国产车型持续热销,足见其新能源转型遥遥领先传统豪门的其它竞争对手。
从品牌布局层面来看,一方面手握先进全面的产品矩阵,另一方面坐拥完善细腻的销售和运营体系的宝马,不仅能在电动时代保持足够的创变精神,又能深度传承自身的品牌价值,其产品也让中国用户感受到“无论油电,都很宝马”的独特魅力。当下,随着新世代产品与技术的亮相首发,我们无疑将更加期待其在未来能够给更多用户带来新惊喜。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一品汽车V,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新能源的 竞速 赛中,上汽重新排布手中筹码,调整行进速度,要进领跑军团。
4月18日, 上汽集团 在第二十届 上海 车展上发布“新能源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上汽新能源车年销量达到350万辆,较2022年增长2.5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0%,其中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车整体销量中的占比将达到70%;基本完成新老赛道的发展动力切换。
这一计划可谓雄心勃勃。
上汽今年的新能源销量目标是150万辆,350万辆意味着未来两年复合增长率需超过50%;2021年上汽宣布的2025年新能源计划是270万辆,新目标直接增长了30%。
上汽要如何实现这样高速的增长?如此大幅提速的底气又从何而来?
01
面向350万辆,四大自主品牌再定位
销量,从来都是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外在来看,中国正处于新能源市场的上升期。
上汽集团副总裁、总工程师祖似杰在战略发布会上表示,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过1300万辆,市场渗透率超过25%,今年预计将超过35%,到2025年将超过45%。
更重要的是,用户购买因素正从燃油车时代的’功率、马力、油耗’等,向电动智能网联新赛道上的’电力、算力、体验’等逐渐转化。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扩容、用户认可的背景下,上汽近年来已经完成了面向智能电动化转型的的自主品牌体系搭建和产品矩阵的初步构建。
本次三年战略中,上汽对智己、飞凡、 荣威 、MG四个自主品牌进行了更为细化的排布,使其形成合力,成为未来350万辆目标的基石。
在新战略中,智己定位“高端纯电智能汽车品牌”,飞凡和荣威将成为中国消费者“首选的新能源汽车品牌”,MG定位“全球知名汽车品牌”。
其中,智己将率先搭载上汽最新的三电和智能化技术创新成果;飞凡和荣威将提供纯电、插混等多种新能源解决方案,MG将传承百年经典,赋予动感、潮流、时尚等全新理念,让全球用户爱上中国车。
今年下半年,智己第三款车型全新智能中型城市跨界SUV C车即将亮相;荣威品牌首款搭载全新架构、全新电池技术的新一代中高级电动轿车则将上市;继中国首款全球电动车 MG MULAN 在3月份突破单一车型海外销量万辆大关后,纯电跑车MG Cyberster也将在年内全球同步上市。
未来三年,智己将推出4款全新车型,飞凡、荣威、MG将发布13款以上新能源产品。
至2025年, 智己汽车 将力争完成整车年销量30万辆,进入全球新能源车企的第一阵营。
包括飞凡、荣威、MG在内的上汽乘用车体系实现新能源销量占比超过70%,突破100万辆。
02
根技术支撑多品牌发展
一个集团,有四个专注或深度覆盖智能电动汽车领域的品牌,在中国汽车集团中是十分少见的。
事实上,今年上海车展正显示出智能电动的多品牌趋势。 广汽集团 在 埃安 品牌之外,成立了高端化的昊铂品牌; 长安 集团旗下的深蓝则首次独立参展,改名 深蓝汽车 ,与 阿维塔 并肩作战。
但多品牌策略成立的前提是拥有强大深厚的根技术支持。
在此次新战略中,上汽显然加快了对根技术的落地和应用。
在电池领域,上汽魔方电池通过“预、导、卧、隔、疏”的电池包创新设计,已经实现动力电池系统的零热失控;
在电驱上,“碳纤维转子电机+800V高压电驱”构成的全新一代电驱动系统,使上汽的产品能够轻松进入“2秒加速俱乐部”,并实现快速补能;
由此,上汽将挑战9.5km/kWh的行业整车能耗新纪录。至2025年,智己品牌车型将成为上汽首款搭载固态电池的量产产品;
而上汽计划在2025年将内燃机的热效率从目前的43%提升到47%,从而实现更好的混动能好表现。
在决定整车智能化水平的电子电气架构上,上汽将推出“中央计算+区域控制”的全栈3.0智能车解决方案,包括自研智能车广义操作系统,实现车内、车云间软硬件资源的跨域融合,由此将车内控制器减少一半、线束减少1/3、系统反应速度提升至毫秒级;
在汽车控制领域,上汽整车中央协调运动控制器(VMC)技术,将制动、驱动、转向、悬架控制等功能全部纳入其中,实现车体6自由度集中控制,使车辆在不同驾驶模式和各种路况下,始终保持车身稳定,将安全和舒适带到新的高度。
智己将于2025年上市的E和F车型将率先应用3.0智能车解决方案和VMC技术,实现智驾、智舱和车控全新的智能化体验。
在生产制造方面,运用CTB、一体式压铸等先进制造集成技术,创新电动智能汽车的软硬件生产流程,将实现简约化、大规模、低成本的生产,大幅降低制造成本。
2025年,上汽临港电动车专属全球样板工厂将建成投产。
03
明确规模竞争策略
新的品牌阵容,扎实的根技术,成为上汽改变竞争策略的基础。
在此前的电动智能市场竞争中,许多车企延续燃油车时代高研发投入到先进技术产出到高品牌溢价的技术竞争策略,但却未能充分奏效。
究其原因:电动化已完成了初期用户认知阶段,用户群高溢价的尝鲜者向更广泛的主流用户渗透,价格成为用户痛点,市场进入“快鱼吃慢鱼”的份额争夺期;
智能化仍在技术探索阶段,未能形成真正的用户爽点,难以对价格和销量形成有力的支撑。
于是,上汽快速拿出了适应当下电动智能市场的竞争策略:为用户提供同等车型“价格最优”、同等价格“配置最优”的整车产品,形成规模竞争优势。
“让用户用一样的钱,享受更安全的出行体验;让用户用一样的钱,跑更远的路;让用户用一样的钱,拥有更全的功能体验。”祖似杰在演讲中表示。
这一策略目前已在 智己LS7 、 飞凡F7 身上开始验证。
目前智己LS7每周交付量呈快速单边上涨趋势,4月第一周的销量已经稳居中国30万以上纯电SUV市场的第一名,成为该细分市场的新黑马。
飞凡F7上的巴赫座舱已成功出圈,其应用业内首创的双向双区独立影院场景、会拐弯能跑步的3D矢量音效技术、获得中汽研“舒适之星”的巴赫座椅都成为重要的卖点。
“上汽集团将自我加压、自我革命、时不我待、只争朝夕推进创新转型。”在演讲结束时,祖似杰说道。
显然,即使有技术、有品牌,350万辆对于上汽也绝非是一个轻而易举就能达到但却必须要达到的目标,因此淘汰赛已经开始。
上汽,正在为通向未来的入场券,全力以赴。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电动汽车观察家,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二手车(https://www.2che168.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下线,中国汽车在一起转动命运齿轮的相关内容。
2021年5月比亚迪完成中国首个1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历时13年。从100万辆到300万辆,比亚迪仅耗时一年半;而从300万辆到500万辆,比亚迪只用了9个月。这是比亚迪造车的故事,也是中国品牌造车的缩影。
作者:冷山
图片:网络
1886年1月29日,德国专利局批准了全球首份汽车专利申请,至此世界上首台汽车诞生。那一年是光绪十二年。数年之后的清光绪24年,中英德签署《英德续垡合同》,借出一亿两白银;中德签署了《胶澳租界条约》,租出胶州湾九十九年。同年,人类历史上首次车展在法国巴黎举办;亦是同年,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病逝。
俾斯麦曾说过:“失败是坚忍的最后考验,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内”。诚然,听起来充满了“社会达尔文主义”下的物竞天择和弱肉强食,无数善良而勤劳的农耕文明在西方的工业化水平下吃尽苦头,但却很少有人提及那名言的下一句——“对于不屈不挠的人来说,没有失败这回事”。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第七个年头,在《论十大关系》的讨论会议上,伟人曾说过:“什么时候能坐上我们自己造的小汽车来开会就好了”。毫无疑问,这是中国汽车工业的启蒙金句,于是在简陋的生产车间里、清脆的敲敲打打声之间,中国汽车工业开始萌芽。但遗憾的是,受限于薄弱的工业基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进程相当缓慢,此后的20年内仍未出现实质性的向上迁跃。
正因如此,上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注重以“市场换技术”的总体方针,通过引入海外优秀车企的入华合资办厂,侧面建立并带动国内的汽车产业链有序发展。彼时,全球汽车市场的基本秩序已经确立,欧、美、日坐拥先发优势,在整车制造的技术层面三足鼎立,而从“零”开始仿制的我们,直到千禧年之后仍未掌握燃油车时代的核心技术,反而仿制现象仍然存在。
尽管“以某换某”的策略一定程度上有效,也让我们一度成为汽车产销量大国,但却始终无法打破欧、美、日的核心技术封锁成为汽车制造强国——当材料学裹挟下的核心技术成为梦魇,我们便只能维持在“照猫画虎”阶段,这一点军迷们应会感同身受。
然而汽车产业经济规模大、涉及范围广,对国民经济具有很强带动作用,甚至可追溯到钢铁、精密机械制造、自动化、AI、能源,交通,金融等领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谁掌握了汽车产业链条,谁便拥有开辟国民经济水平的巨大“车轮”。
一言以蔽之,若将汽车工业核心技术落实装车并将汽车作为商品销往全球,便能带动万亿级市场,极大化反哺国内经济并提高国民生活水平。所以,另辟新赛道于汽车工业,方为刺破封锁打开经济新格局的方向。
好在,我们做到了。
比亚迪,“轻舟已过万重山”
数据显示,“十三五”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销快速增长,2015年以来连续五年位居全球第一,累计推广超过480万辆,占全球的50%以上。而根据此前乘联会公开的最新数据,2023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1-6月销量达到605万台,同比增长45%,其中中国占比60%。
由此可见,经过长达四个五年计划的推动和扶持,我国终于在第五个五年计划中成为拥有汽车工业核心技术的强国。其中最坚定的践行者,当属领头羊比亚迪。
前不久,比亚迪迎来了第5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的历史性时刻,掌门人王传福在台上几度哽咽,感叹中国新能源事业发展之高效的同时,也哭诉了中国汽车工业的血泪史。要知道,现如今比亚迪作为国内顶级新能源车企,坐拥全球领先的三电核心技术及全产业链自主研发优势,已成为全球销量最高的新能源汽车品牌。
燃油车时代的比亚迪一直在为新能源时代蓄势,面对相当大的不确定性,连王传福自己也倍感不易。毕竟任何获得市场认可的技术路线都需要先期的洞察、中期的蛰伏、后期的笃定,比亚迪也不例外。
王传福称,在过往20年中,有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做产业“破冰”和生存挑战,历经数个至暗时刻。
“插电混动市场份额小,技术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和突破,这条路线当时被诸多汽车公司放弃,比亚迪内部对此也有争议,但我还是拍板,要继续走插混路线,必须咬牙坚持下去,即使走错了也认了。”
在最近的12年,比亚迪有 11年的研发投入超过了当年的净利润,很多时候还是净利润的3至4倍。2017 年到2019年,比亚迪连续三年净利润大幅下滑,但即使在最艰难的2019年,只有19亿元净利润的比亚迪,全年研发投入仍达到84亿元。
发布会上王传福说道:“不知道自己能不能熬到春天”。情绪起伏间,印证了罗曼·罗兰的那句至理名言——“伟大的背后都是苦难”。
但值得肯定的是,比亚迪强大的核心技术与我国能源安全战略高度契合,并碰撞出无限可能。
数据显示,比亚迪2020年全年销量仍维持在40万辆左右,总体市占率为2%。发布第四代DM技术后,比亚迪全年实现70万辆的销售成绩,市占率提高至3%。而在第四代DM落实到几乎所有在售车型上的2022年,比亚迪全年销量为186万辆,市占率已来到8%,位列厂商销量榜首。乘联会月度数据显示,随着比亚迪在今年推出众多子品牌和细分车型,比亚迪1-7月销量已达到150万辆,总体市占率为11.5%。显而易见,技术已成为比亚迪的第一生产力。
倘若用另一种方式诠释技术的重要性更为直观:2021年5月比亚迪完成中国首个1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历时13年。从100万辆到300万辆,比亚迪仅耗时一年半;而从300万辆到500万辆,比亚迪只用了9个月。
此时的比亚迪,可谓“轻舟已过万重山”。但此时王传福认为,“这是比亚迪造车的故事,也是中国品牌造车的缩影。”
在一起,“命运的齿轮”才能继续转动
今年1月12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了一份权威数据,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品牌表现亮眼,其乘用车市场份额接近50%,夺得权重新高。
肉眼可见的是,中国汽车市场将常态化的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据此,王传福表示:“2025年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超60%,中国汽车品牌市场份额将提升至70%,实现跨越式发展,彼时将出现世界级的中国汽车品牌。”
市场份额的争夺也是技术路线的争夺,将最终决定市场容量的上限。这一点,王传福认为单靠比亚迪无法完成,需要中国汽车品牌在一起,齐心协力做大做强,将中国汽车的新能源产业优势发挥到极致。
除了国内市场,海外市场依旧不能忽视。欧洲作为汽车工业的发源地,造车工艺、品质要求、消费理念均领先于世界。与此同时,欧洲是全球第二大新能源汽车销售市场,上半年所有电动车总销量为141.8万辆,接近美国的3倍,渗透率高达21%。
欧洲是中国汽车品质的试金石。抢滩欧洲的难度,无异于打一次属于中国汽车的“诺曼底”战役。
去年下半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首度吹响出海集结号,一众中国新能源车品牌于巴黎车展集体登台亮相,引得国外媒体乃至政要连连惊呼。展会上,法国总统马克龙甚至在采访中呼吁对欧洲的电动汽车产业和市场给予更多支持,呼吁中使用了“必须觉醒”四个字。
纵观中国汽车工业过去的70年,几时让欧洲车企产生过丝毫危机感?或许危机感的背后,是作为工业革命发源地对于其行业地位的狐疑,是作为汽车发源地对于技术路线信心的动摇,再究其根本,既有可能是领先姿态的终止,也有可能是破绽初现的开始。
截至目前,中国汽车品牌已在欧洲打下良好开局,包括比亚迪在内的多家中国车企均持续开拓欧洲市场,数据显示今年1-5月欧洲注册量第一的是中国品牌电动车,而根据德国施密特汽车研究公司预计,截至2030年,中国电动汽车在西欧的销量将增至120万辆,占整个电动汽车市场的8%。
面对巨大的市场潜力,王传福的那句“在一起,才是中国汽车”犹如金玉之言——或许只有中国汽车继续抱团,才能让中国汽车工业命运的齿轮转动下去,畅销海内外。
三个司机观点:
全球各地汽车发展史约等于寻求差异化的历史,例如欧洲发明汽车,用工业化产品代替了畜力的同时,让汽车这个新兴事物变成有钱人的玩具;北美普惠汽车,将有钱人的玩具变成平民载具,补强经济增速;日本将成本做到极致,汽车变成终极利润工具,解释了工业革命红利的终极形态;而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以匹配能源战略,强化其能源端“战略”属性。
中国汽车的崛起的确意味着中国能源安全战略的有效实施,但隐藏于更深层次的,是以比亚迪为首的民族企业以“技术为先,产业报国”的态度和决心,以及产业背后不再受制于人的全新业态。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三个司机,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二手车以上,就是二手车小编给大家带来的2025年我国汽车产量 比亚迪第500万辆新能源下线,中国汽车在一起转动命运齿轮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相关文章关注二手车:www.2che168.com上汽上调新能源汽车KPI:2025年产销350万辆新能源的竞速赛中,上汽重新排布手中筹码,调整行进速度,要进领跑军团。4月18日,上汽集团在第二十届上海车展上发布“新能源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上汽新能源车年销量达到350万辆,较2022年增长2.5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0%,其中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车整体销量中的占比将达到70%;基本完成新老赛道的发展动力切换
中国历年汽车产销量(2000-2024)中国汽车产销量从2000年250万台攀升至2024年3000万台,复合增长率超过10%,其中2008年销量从700万增至1000万,2016年突破2000万,政策推动如金融危机后4万亿刺激和2015年棚改、货币化及放水释放市场潜力。人口出生率从1993年的2100万逐渐下滑至2003年的1600万,后在1600万左右波动,2016年二胎政策后回升
新《规划》发布,明确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路线自2012年国务院发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以来,我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由此,11月2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向更高质量的发展提供更有力支撑。《规划》提出,未来,我国新能源汽
国内新能源汽车车市有望在下半年企稳国内新能源汽车车市有望在下半年企稳随着新能源汽车上半年车企价格战、补贴退坡影响逐步趋弱,国内新能源汽车车市有望在2023年下半年企稳。板块中上游锂电池及电池材料环节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各环节格局基本形成,龙头地位持续稳固,中上游环节建议关注4680电池、磷酸锰铁锂、复合集流体、钠电池、一体化压铸等降本增效的创新技术。下游环节除新能源汽车应用外,建议关注
国内新能源汽车车市有望在下半年企稳国内新能源汽车车市有望在下半年企稳随着新能源汽车上半年车企价格战、补贴退坡影响逐步趋弱,国内新能源汽车车市有望在2023年下半年企稳。板块中上游锂电池及电池材料环节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各环节格局基本形成,龙头地位持续稳固,中上游环节建议关注4680电池、磷酸锰铁锂、复合集流体、钠电池、一体化压铸等降本增效的创新技术。下游环节除新能源汽车应用外,建议关注
国内新能源汽车车市有望在下半年企稳国内新能源汽车车市有望在下半年企稳随着新能源汽车上半年车企价格战、补贴退坡影响逐步趋弱,国内新能源汽车车市有望在2023年下半年企稳。板块中上游锂电池及电池材料环节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各环节格局基本形成,龙头地位持续稳固,中上游环节建议关注4680电池、磷酸锰铁锂、复合集流体、钠电池、一体化压铸等降本增效的创新技术。下游环节除新能源汽车应用外,建议关注
部分中国燃油车企2024年销量揭晓,长安奇瑞超260万辆长安汽车:268万辆长安汽车发布的全年销量数据达到了268万辆,创出七年新高,12月销量达到了24.7万辆左右。其中自主品牌销量达到22万辆。合资品牌方面,包括长安福特、长安马自达,应该还有一些给斯特兰蒂斯代工的长安皮卡合计45万辆左右。另外,长安汽车新能源方面销量达到了73万辆,月均达到了6万辆,同比增长超过50%。
北京:2025年前氢能汽车破万辆推交通领域能源结构低碳转型易车讯近日,《北京市氢燃料电池汽车车用加氢站发展规划(2021—2025年)》在北京市城市管理委网站上正式对外公布。为推动交通领域能源结构低碳转型,2023年前,本市力争推广氢燃料电池汽车3000辆;2025年前力争实现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此外,2025年前,全市力争建成并投运加氢站74座。借助北
2025-02-10 22:21:45
2025-02-23 23:06:33
2025-02-04 07:10:11
2025-02-28 01:03:26
2025-01-27 17:28:05
2025-02-20 20:5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