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04 10:10:47 | 二手车
克莱斯勒 Airflow 于2021年首次发布,并于2022年在CES上首次亮相。该概念被认为很接近生产,并在纽约车展首次亮相时,以最新的的外观和概念加强了人们对此概念车可生产的想法。
《MotorTrend》的编辑马克·韦伯表示,克莱斯勒Airflow已经死了,尽管该概念进行了多次迭代,或许看起来像是克莱斯勒首款电动汽车的量产车型,但它不会上市销售了。不过,克莱斯勒表示将会推出一款新的大型跨界车,最早可能在2025年推出。并在2028年,克莱斯勒将完全转型成为电动车品牌。
克莱斯勒Airflow的主要特点是长轴距,流畅的线条搭配修长的车身。整体外观动感又柔和,全身充满肌肉。但丝毫不觉得激进。仿佛是一个满身腱子肉的绅士, 优雅 又性感!
前脸部分,克莱斯勒Airflow采用贯穿式日光灯,中间发光的是克莱斯勒的logo轮廓,两侧细长的灯组排列整齐。中网采用螺旋纹样式,雾灯区域为三条杠灯组,点亮后辨识度很高。
侧面部分,轴距较长,车身修长。外包围宽厚,搭配轻微后溜的尾部,妥妥的西装暴徒造型。
车尾部分,尾灯细长,样式排列整齐。发光的尾部标识,与前脸相呼应。外包围方正,出气口造型凹凸有致,运动感十足。
内饰方面,整体采用简约大气的设计风格,白色的配色更显素雅。多功能方向盘采用平底设计,搭配大尺寸仪表盘,充满未来感。中控台搭载一块超大尺寸的外置矩形显示屏,副驾区域也内置一块显示屏,就连中控屏下方也有块小屏幕,可调节座椅角度、空调开关等功能。
整车共配备多块显示屏,STLA智能座舱就建立在该基础上,车内每个成员都提供独立的屏幕,包括后排也配备娱乐显示屏。每块屏幕都有自己的摄像头,非常适合在旅途中进行视频通话和会议。
除了“大彩电”外,车内多处配有氛围灯,科技感随处可见。后备箱采用掀背式,开合角度较大,拿取东西较方便。
克莱斯勒Airflow采用Stellantis集团STLA架构,由两个150千瓦的电力驱动模块(EDM)提供全轮驱动。该模块将电机、齿轮传动系统和逆变器整合为一个整体,总输出在400马力左右,理论续航能力在563至643公里之间。得益于与 宝马 的合作,克莱斯勒Airflow拥有L3级自动驾驶辅助技术。
对于airflow这款车,如果真的不能生产。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感到惋惜,包括克莱斯勒。因为在克莱斯勒的官方网站中,还有一栏Airflow的专属席位。或许在2025年,克莱斯勒Airflow将会以全新的形象站在我们面前。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车轮哥Wheelsboy,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宣布2025年在中国市场放弃燃油车,这个决定对于日产来说太快了,快到让人猝不及防。尤其是笔者在翻看日产目前所有中国市场在售的车型时,发现唯一一款新能源车型还是源于自家头牌轩逸的油改电款。总之,这是一个在外界看起来有些疯狂的决定。
1.为何停产燃油车?
在分析日产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看大众这位老大哥。大众在2018年宣布向电动化转型,先是推出了ID.3试水,然后借着奥迪e-tron宣传了一波旗下纯电平台MEB,到2020年11月3日才正式宣布把旗下首款全球同步的全球纯电车型ID.4引进中国,而且是南北大众双箭齐发。绝对算得上稳扎稳打。
但是大众之所以这么大张旗鼓地推行全球化,也是情势所逼。对内,欧洲排放标准越来越严格,罚款每年就要交上亿欧元;对外,中国新能源政策推进,大批新能源车企入局,不进步就会面临淘汰。但即使欧盟宣布2030年要禁售燃油车,大众也从没说自己什么时候会退出燃油车市场的竞争。
大众深知,改革是需要时间的。但是日产为什么这么激进呢?要知道,日产目前在国内销售的新能源车型仅有 轩逸纯电,最近几个月的月均销量都不过区区千台。而反观燃油车,轩逸、天籁等车型都是长期占据销量榜单前几位的实力派选手,可以说承担了日产在中国80%以上的盈利任务。
而且,根据此前新能源推进发展政策,国内也是到2035年才全面新能源化。日产的节奏整整快了10年。目前看来,政策对日产的决策影响并不大,那么就只能将其理解为,日产需要另外一种形式的"弯道超车"了。
2. "技术日产"的没落
至于为什么要"弯道超车"。可以了解下日产的近况,相较于同为日系的丰田、本田,日产的产品线已接近断层。丰田在SUV有CR-V、冠道,轿车有卡罗拉、凯美瑞;本田也有思域、雅阁、CR-V等一系列爆款车型,而且技术都是不断在更新迭代的,比如本田的地球梦、丰田的锐·混动。
但是反观日产,你最先想到的还是轩逸,尽管今年迎来了2021款的换代。但本质上动力系统并没有改变,祖传的VC-TURBO发动机可能还能再吹上几年。最大的改变在于车联网方面,新款轩逸配备了Nissan Connect超智联系统,但却减配了Carlife和Carplay。相比之下,国产车在智能网联方面都能与之一比高下。
"技术日产"的名声当然是响当当的,但轩逸显然无法担此重任。而原本想定位"中高级轿车"的天籁也并未能与雅阁、凯美瑞并驾齐驱。新品上市的第一年,销量相比于老款车型下滑明显。随后就是为了销量的大幅优惠,天籁目前的优惠幅度大概都在3万左右,这在日系车里是绝对少有的存在。
3. 发力新能源还有优势吗?
总的来说,现在的日产没有了生机,这很大程度上还得追溯到联盟的破裂。自戈恩事件爆发后,日产全球销量大幅下滑,仅今年上半年,日产全球销量就下滑了31.2%,虽然中国市场受影响较小,但市场上细分市场产品的孱弱也让东风日产不堪重负。
换道新能源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事实上,北京车展上东风日产就通过展出Ariya透露出了电动化革命的信息。这是一台全新的纯电SUV,也是日产继聆风之后的又一款力作。由此引出的是两项尚在导入过程中的"e-Power"和"Zero Emission"技术。前者负责混动,后者负责纯电。
在日本本土,日产先后将e-Power技术嫁接在定位于MPV的Note车型和定位于小型SUV的Kicks上。官方将其解释为串联式混合动力系统,其核心部件一台1.2L的发动机,但只用于带动发电机给电池充电,不参与车辆的驱动。驱动力来自于电池放电驱动电机带动,类似于电动汽车和增程式电动汽车。
而Zero Emission技术则是日产聆风的延续。与e-power有三年的产品积累不同,日产目前只是给出了一个名叫"CMF-EV"的平台,主打模块化、四轮驱动、远续航等特点,首款车型Ariya也要在明年才正式上线。
写在最后的话:
作为在中国乘用车市场少有的百万量级合资企业,日产在中国市场的美誉不可谓不好。但受到全球市场的波及,日产早已无心技术,在丰田、本田两家企业的对比之下,疲态尤为明显。而如果要在2025年淘汰燃油车,即使是将现有车型改为混动版,也属实是激进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二手车(https://www.2che168.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东风风神:2024年100%电动化,2025年销量50万的相关内容。
本文编辑:
写在前面:
本文系车则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车则”,请勿侵权
进入正文:
自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刘联军重创 曹操 后,“ 东风 ”一词就被赋予了新的释义——机遇。也正是因此,求东风、抓住东风,成为人们对于把握时代脉络举措的隐喻。
回到现实中,眼下,中国车市进入了新能源时代,清晰的时代脉络横亘在各大品牌的眼前,它像一条乘风之龙,有高歌猛进。你看得到它,但如何把握它,就成了一门学问。事实上,如今各大品牌也都在想方设法去抓住这条龙的“只鳞片爪”,期待能乘上东风,在新时代收获成功。
东风汽车集团也是如此,作为国内资格最老的汽车品牌,他们在每一个时代,始终保持进取的状态,积极把握每一个时代的脉络。所以在本届 上海 车展上, 东风风神 启动了1258“e启”计划,并发布全新电动系列品牌eπ,全面开启电动化转型发展新篇章。
新技术品牌,开启品牌发展新征程
众所周知,东风汽车拥有军工背景,体量庞大,这也使得他们拥有更多的资源去投入和研发新技术、新平台。目前,东风汽车的技术超过包括:M TECH 猛士 架构、东风量子架构、DSMA节能架构三大平台,推出了覆盖节能、混动和纯电的“马赫”动力品牌,以及“ 东风氢舟 ”氢动力品牌等。
可以说就核心科技方面,东风汽车站在国内前列。
而此次发布的“e启”计划和eπ品牌,则是东风风神十年磨一剑的成绩。
其中“e启”计划包括 1个中心,2条路径 ,5大支撑,8款产品。展开来说就是以用户为中心;混动和纯电齐步走;三大构架和两套动力品牌;包含高效安全的DSMA架构、第三代马赫MHD混动系统、马赫E动力、东风量子架构、瞻智能科技(SOA电子电气架构、更好用的智能驾驶和心有灵犀的智能座舱)在内的科技支撑。
而产品方面,东风风神表示,eπ品牌将从2024年起,每年将至少投放2款新能源车型,三年内至少推出8款产品,实现对全品类、全尺寸新能源产品的全覆盖。
用新理念,打造多元化未来车生活 二手车
在本届上海车展上,东风风神的另一个看点便是概念车eπ2023,其象征eπ品牌产品的打造方向。
根据官方介绍,这款概念车中的e代表电子,π则为 发现 与计算过程,当然也可以联想成圆周率,代表无限的可能性,这也是人类发展的主题。就拿交通工具来说,从马车,到蒸汽车,再到燃油车,最后到电驱。而对驾驭而言,则从集中精力把握方向,转变为智能驾驶,给你精神放松的空间。
但从历史进程看,从马车到内燃机,花了上千年;而从内燃机到电驱时代,只有几十年。急速的技术迭代,给所有汽车品牌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因此东风风神赋予eπ2023概念车给予了诸多前卫却也能实现的科技愿景。比如在驾驭方面,在自动驾驶模式下,座舱会升起,以提高视野;在自主驾驶模式下,座舱则会下沉,这一变化可以理解为赛车的竞技座舱。
在动力方面,车辆会配备双模能量舱,可实现纯电和氢能源两种能源的兼容。这
是一个前瞻性的总成,目前对于氢能源的研究,东风汽车有许多成绩。2017年,东风相继推出两款燃料电池厢式运输车,并通过国家公告测试,进行商业化推广。2018年,东风“全功率燃料电池乘用车开发”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立项。2022年,则自主开发出了国内首款全功率燃料电池乘用车——‘东风氢舟H·e’。
在氢能源动力方面,东风公司氢燃料电池系统的功率覆盖20kW-300kW,可以满足全系列乘用车、商用车需求。
换而言之,在能源转向为氢动力时,东风汽车有能力将之应用于基于eπ2023打造的车型上,引领国内氢能源的发展。
另值得一提的是,发布会上,还启动eπ品牌G20共创主理人计划,招募20名跨行业大咖,加入eπ Group平台。从产品到品牌,从生活到精神,eπ都将以开放的姿态,与客户共创,碰撞出无限可能!而东风汽车也将乘着这股东风,提升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实现2024年实现100%电动化、2025年全系销量50万台的目标。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车则,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以上就是日产宣布2025年停售燃油车,仅有一款纯电车型的日产,何出此计? 东风风神:2024年100%电动化,2025年销量50万全部内容了,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关注二手车。更多相关文章关注二手车:www.2che168.com宝马计划到2025年将推9款新电动车,宝马iX1/3系纯电等我们从外媒获悉,宝马汽车正在大幅增加旗下电动汽车产品车型,新车计划在2025年将推出9款新电动汽车,该计划承诺到2030年底销售超过700万辆插电式混合动力和纯电动汽车。这项重大举措也旨在使宝马在与奥迪,捷豹,雷克萨斯,梅赛德斯·奔驰和特斯拉等竞争对手的高端品牌竞争中,成为电动汽车销售的领导者,并帮助其实现日益严格的目标以削
东风风神:2024年100%电动化,2025年销量50万本文编辑:写在前面:本文系车则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车则”,请勿侵权进入正文:自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刘联军重创曹操后,“东风”一词就被赋予了新的释义——机遇。也正是因此,求东风、抓住东风,成为人们对于把握时代脉络举措的隐喻。回到现实中,眼下,中国车市进入了新能源时代,清
东风风神:2024年100%电动化,2025年销量50万本文编辑:写在前面:本文系车则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车则”,请勿侵权进入正文:自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孙刘联军重创曹操后,“东风”一词就被赋予了新的释义——机遇。也正是因此,求东风、抓住东风,成为人们对于把握时代脉络举措的隐喻。回到现实中,眼下,中国车市进入了新能源时代,清
上汽上调新能源汽车KPI:2025年产销350万辆新能源的竞速赛中,上汽重新排布手中筹码,调整行进速度,要进领跑军团。4月18日,上汽集团在第二十届上海车展上发布“新能源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上汽新能源车年销量达到350万辆,较2022年增长2.5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0%,其中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车整体销量中的占比将达到70%;基本完成新老赛道的发展动力切换
上汽上调新能源汽车KPI:2025年产销350万辆新能源的竞速赛中,上汽重新排布手中筹码,调整行进速度,要进领跑军团。4月18日,上汽集团在第二十届上海车展上发布“新能源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上汽新能源车年销量达到350万辆,较2022年增长2.5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0%,其中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车整体销量中的占比将达到70%;基本完成新老赛道的发展动力切换
上汽上调新能源汽车KPI:2025年产销350万辆新能源的竞速赛中,上汽重新排布手中筹码,调整行进速度,要进领跑军团。4月18日,上汽集团在第二十届上海车展上发布“新能源汽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到2025年,上汽新能源车年销量达到350万辆,较2022年增长2.5倍,年复合增长率达到50%,其中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车整体销量中的占比将达到70%;基本完成新老赛道的发展动力切换
2023年上半年中国乘用车市场总结“三十为一世,而道更。”这句话出自《吴山录下》,讲的是大约30年就可以作为一个周期(“世”),当这个周期结束之后,就自然而言的会切换路线。中国汽车产业历经近40年“从无到有”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和消费国,并且在2023年开始引领全球新能源车的发展潮流,开始进入到了“从有到强”的大变局时期。变局,意味着调整,调整就意味着洗牌
东风未来三年将斥资500亿发展新能源4月10日,2023东风汽车品牌春季发布会暨第七届科技创新周在武汉开幕。发布会上,东风发布了东风量子智能电动模块化架构、马赫E新能源动力品牌和东风氢舟氢动力品牌,并达成三大重要战略合作。东风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常委尤峥在发布会上表示:“东风从容不迫地开启转型升级,源于对科技创新的长期耕耘、对前沿探索的锲而不舍、对前瞻布局的持之以恒
2025-02-01 05:03:46
2025-01-31 14:57:13
2025-01-31 17:51:49
2025-02-03 02:44:06
2025-02-02 19:02:36
2025-01-27 17:2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