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16 00:44:05 | 二手车
由于我无法预测2024年第14周汽车销量的具体数据,因为这取决于许多因素,如经济状况、市场需求、新车型推出、政策变化等。但我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和当前趋势提供一些可能的推测和影响因素的分析。
首先,我们可以从历史数据中获取一些线索。如果过去几年同期汽车销量呈现出稳定的增长趋势,那么在没有其他显著影响因素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推测2024年第14周汽车销量也可能会继续增长。然而,如果历史数据显示销量波动较大,那么预测就会更加困难。
其次,市场需求是影响汽车销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持续旺盛,尤其是在新能源汽车、智能驾驶等领域,那么汽车销量有望持续增长。此外,如果市场上出现了受欢迎的新车型,也可能会引发购车热潮,从而推高销量。
再者,政策变化也可能对汽车销量产生重要影响。例如,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购车限制措施、环保法规等都可能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车决策。如果政策环境有利于汽车消费,那么销量可能会得到提振。
综上所述,要准确预测2024年第14周汽车销量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然而,通过关注历史数据、市场需求和政策变化等方面的信息,我们可以对未来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同时,汽车制造商和经销商也可以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因素,制定更加精准的市场营销策略,以应对市场变化并提升销量。
车见万宜讯——刚刚过去的广州车展上,2024款
飞凡R7
携手
飞凡F7
都市版正式上市。外观并无太多改变,主要在新车舒适性配置方面有所升级。价格实现大跳水。但在起售价已跌到19万元以内的情况下,在新能源行业中依然没有掀起半点波澜。这也不足为怪,毕竟
飞凡汽车
销量惨淡至极:
SUV
产品飞凡R7月销量维持在100台到200台,2023年目前累计销量2708辆。以目前最新公布的10月销量计算,
飞凡R7整月106台销量甚至不及比亚迪元一个小时的平均销量
。中大型轿车F7也好不到哪里去,月销维持在1000台到2000台左右,其中相当部分销量是
上海
本地市场和大客户集中采购消化。飞凡品牌市场存在感几乎为零。今年前8个月,飞凡汽车销量同比下滑近50%,有门店被提前退租,品牌正被上汽边缘化面临巨大危机,可以说是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
作为比智己更早诞生的上汽嫡系新能源品牌,为何智己通过多轮产品营销与新车攻势后逐步迈入主流新能源品牌序列,而飞凡汽车却不断被边缘化呢?
多次更名 定位模糊 知名度不升反降
我们先从历史讲起。作为
上汽集团
旗下的新能源品牌,从
荣威
旗下单一产品序列到独立品牌并更名为R汽车,再到整合为飞凡汽车,四年间三次更名,定位始终不清晰。导致了公司前后营销不畅通,市场反馈的累计效应一般。前一年才说的智能Marval R,第二年又讲起场景重构与智驾实力。飞凡汽车的知名度始终非常孱弱。
上汽在2019年开启了新能源品牌向上战略,并推出了
荣威Marvel X
和
名爵eHS
两款新能源车型,然而这两款车型并未实现上汽冲高的梦想。为了改变这一局面,上汽决定打造一个新品牌。
于是,2020年5月上汽基于荣威推出了专注于中高端新能源赛道的新品牌——R品牌。R品牌发布的两个月后,该品牌也发布了该品牌旗下的首款车型ER6。ER6作为R标的首款车型,基本就是换壳而来,加之续航折损率高、售价不低等问题,市场反馈始终一般。到了21年2月,R品牌再次发布了全新车型——MARVEL R。这一次作为全新车型问世,R标在新能源与智驾赛道做好了全面迎战的准备。MARVEL R作为主打智能
SUV
的全新车型,更是与元戎启行等多家自动驾驶赛道的独角兽公司建立深度合作。
梦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发布新车型后,依然无法改变销量颓势的现状,R品牌选择再次对自身进行升级。
2021年10月下旬,上汽集团宣布把R品牌正式更名为飞凡汽车,此后这一新品牌会以独立品牌、独立公司的方式进行市场化运作。飞凡汽车定位为中高端新能源汽车品牌,主攻20万-30万元这一价格区间新能源市场。
仓促更新品牌 背刺忠实车主 经销网络崩塌
虽然通过更名,飞凡汽车站到了更高的位置上,但这一品牌升级也让飞凡汽车与之前的历史彻底决裂。在卖出5000台MARVEL R之后,这款当初被寄予厚望的新车草草收场。这5000多名在品牌初期坚定支持R标品牌的车主们、自动驾驶公司们彻底成为了遗孤。2021年11月,飞凡创立后次月的广州车展上,公司发布了品牌升级后的首款新车型飞凡R7。
从这时起,飞凡汽车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飞凡为了实现全方位的独立,从此时开始抛弃了之前依赖的荣威销售网络,改为飞凡体验店直销和独立经销商加盟结合的模式。这直接导致了飞凡基本放弃了二线以下城市。无力直营布局、没有经销商加盟、缺少售后服务网点让飞凡的布局之路异常艰难。其他新能源品牌重视的一线城市社群营销、优质售前售后服务在北上广深所有飞凡商超体验店你都无法获得,你只会见到偷偷躲在角落玩手机的飞凡销售。
在这种背景下,飞凡R7无法帮助飞凡汽车脱困也在情理之中。虽然新车真的很好看,性价比也不错。R7的不温不火,公司将翻盘希望寄托在F7上,轿车与
SUV
双车战略也能加速产品布局。但是F7上市仅3个月销量就开始下跌,4月上市、8月快速降价也加速了品牌口碑崩塌。
2022年成都车展上,飞凡汽车宣布全国范围内飞凡F7“限量钜惠季”限时政策,其中飞凡F7针对进阶版和进阶Pro版直降1.5万元,降价后分别为21.49万元和23.49万元,而长续版、长续Pro版、性能Pro版车型降价达2万元。4月刚上市,8月就大幅降价,让刚提车的用户叫苦不迭。
近日2023年广州车展期间,飞凡又推出2024款飞凡R7,新车共推出3款车型,售价18.99-22.99万元。飞凡F7都市版同台上市,售价18.99万元。同时飞凡 F7 全系(除都市版)最高立减 3 万元,5000-1.2 万元选装包限时免费升级,起售价 18.99 万元。新款上市如今成为了被品牌寄予厚望的“翻身之作”,只是不知道,一味的降价并不会换来销量,只会让潜在购车用户更加怀疑。
无论R品牌时代,还是飞凡汽车成立后,旗下的产品都没有实现很好的销量,由此对于消费者而言,对于飞凡汽车的品牌,尤其是其官方一直想要实现的高端品牌定位,或许没有多大的感知。
飞凡汽车难扛起大旗,既有产品力方面的原因,也与品牌影响力不足有关。这个品牌始终没能在中国用户内心生根发芽。
同场竞争 外形相似 手足残杀靠边站
对内来说,智己和飞凡由于“出身”同源,且有太多相似之处,一直让人联想背后的特殊关系。首先是产品推新的节奏和时间。当智己推出L7后,飞凡紧跟着推出了R7。智己发布LS7,飞凡也发布了F7。两组车辆配置方面也高度重合。
智己L7
与飞凡F7、
智己LS7
与飞凡R7,彼此之间造型相似度较高,长、宽、高、轴距的差距均不到100mm、电机参数相差无几,电池都用宁德时代,车机互联和辅助驾驶配置也差别不大。
可以理解,同一台车高昂的开发成本背后,进行两个品牌不同定位的分拆打法,丰富消费者选择的同时,也能分摊前期成本。但是这两个品牌车型并没能打出差异化,智己在价格上出现的下探,也让飞凡收到挤压。
智己在首款车型L7销量遇阻时快速调整策略,重点布局一二线城市,主打社群和高端玩法,借助
SUV
产品LS7快速扳回一城,但是飞凡汽车还在继续沉沦。
青睐名人代言 忽略口碑效应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绣花要得手绵巧。飞凡汽车从品牌建立至今一直很青睐名人代言效应。品牌更名伊始,邀请周杰伦作为R汽车品牌挚友,去年品牌一周年时与廖凡拍摄了以凡为名,今年又提出了“陆毅家的第一台纯电车是飞凡”。三年三换代言人。真的让人费解,这种明星的选择除去消耗大量营销费用,最终转嫁到消费者的车价上,究竟是会提升品牌调性还是能直接转化销量?相较之下,飞凡对用户口碑倒是得过且过。2022年,仅上市四个月,第一批购买和支持飞凡的车主抱怨F7出现了各种质量问题。在第三方投诉平台车质网上,有不少车主对飞凡车身低频共振问题发起了投诉。根据车质网数据,多名飞凡车主投诉称,车辆在行驶一些路段时产生低频共振,导致耳压轰头,严重影响了行车安全和驾驶员的身心健康。除了低频共振问题外,F7还出现了诸如车身附件异响、电器故障、不兑现销售承诺等一系列问题。
事实上,飞凡汽车的质量问题由来已久,遇到多次车主维权事件。
2022年8月的成都车展上,飞凡汽车就曾遭到第一批ER6车主大规模现场维权,原因是续航严重虚标。按照飞凡官方给出的数据,
飞凡ER6
拥有三个版本,其中智领版续航里程为520公里,智行版和智享版则为620公里。然而,车子的实际续航里程仅有300多公里,几乎打了5折。
今年3月,在多次投诉无果后,飞凡汽车再次被消费者用“修车很频繁”、“不是修车就是在修车的路上”等白底黑字标语贴满,以表达对该品牌的不满和愤怒。然而,飞凡汽车不着手去解决产品力的问题,反而将精力用在不同技术路线和销售模式上。
新能源市场的大门不会始终敞开,从17年至今的窗口期是用户形成品牌认知的关键时期,越往后用户的教育成本就会越高。目前新能源市场严重“内卷”,竞争进一步加剧。威马、
爱驰
等一批新能源品牌已悄然“倒下”、
小鹏
、问界销量也严重下滑,淘汰赛早已开启。对于销量极其惨淡,市场存在感极其微弱的飞凡汽车而言,时时都有被淘汰的可能。相比盈利,飞凡汽车目前谈如何“活”下去更为实际一些。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车见万宜,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最近,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似乎有所增多,新闻报道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作为汽车市场的重要增长点,新能源汽车一直备受各大车企的重视,纷纷制定了雄心勃勃的目标,比如在2030年前停止生产内燃机汽车。然而,近期的发展似乎有所变化。
奔驰
在其年度股东大会上宣布,由于电动汽车的普及速度未能达到预期,他们将不再坚持原定的2030年前在主要市场全面转向电动汽车销售的目标,这意味着奔驰决定推迟其电动汽车计划。
不可否认,电池安全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尤其是在电动汽车领域。一些车企甚至宣称其电动汽车有着“零自燃”的记录,但奔驰在这方面似乎屡次出现问题。
最近,网上有消息称,今年2月份,在东莞东湖花园的一个地下停车场,疑似一辆奔驰电动汽车起火,现场浓烟密布。目前,起火原因尚未得到官方确认。
进一步调查显示,奔驰电动汽车近期发生了多起自燃事件。去年12月底,江苏南京一辆疑似
奔驰EQC
电动
SUV
在路边起火,火势凶猛,烈焰从车底喷涌而出,将整车吞没。根据网络上的信息,消防队员已经赶到现场进行救援,但由于火势过于猛烈,他们一时间无法接近火源。
此外,去年12月份,有网友透露,在合肥一家奔驰4S店外,两辆正在充电的奔驰电动汽车突然起火。起火点位于车辆后部,似乎是一辆车先起火,随后引燃了旁边的另一辆车,导致两辆车都被熊熊大火吞噬,现场火势极为凶猛。
消防队员迅速赶到现场,动用高压水枪逐渐扑灭了明火。然而,关于这起车辆起火的具体原因,官方尚未给出解释。在去年11月,一起停车场火灾中,疑似一辆奔驰EQC被发现处于猛烈燃烧中,火势迅速蔓延至附近停放的其他车辆。
据网络消息,去年10月份,在河南郑州的一家商场停车场,一辆正在充电中的奔驰电动汽车突然起火,火势迅速蔓延并点燃了旁边的一辆
理想汽车
,造成了更大的损失。
从网上流传的视频来看,该奔驰电动车的火势愈演愈烈,几乎将整个车身吞噬,车底部还出现了疑似爆炸性燃烧的现象,伴随着明显的火光。
自2023年以来,奔驰电动车的自燃事件似乎频频见诸报端,每月至少有一起相关报道。
尽管电动车市场竞争激烈,但奔驰的表现似乎尤为引人关注。
在传统燃油车领域,奔驰无疑是巨头,但其电动车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却不尽如人意,销量低迷,产品体验和质量问题频发,甚至有网友将其讽刺为电动车市场的“杂牌车”。
显然,在电动化转型的道路上,奔驰显然遇到了不小的挑战。
EQ系列作为奔驰的新能源旗舰,却屡次因电池和电机等关键部件问题被迫召回。
仅在最近几个月内,就有多起火灾事故发生,这不仅引起了消费者对奔驰技术能力和产品质量的质疑,也对品牌信誉造成了影响。
尽管奔驰对其电动车型进行了大幅度降价,如EQC降价超20万元,EQE降价超16万元,EQB降价超16万元,甚至EQS降价高达近40万元,但销量仍未见明显提升。这一系列问题正考验着奔驰在技术创新、市场竞争和消费者信任方面的能力。
据悉,早在2022年10月,曾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的《召回报告》中显示,奔驰对其多款纯电车型进行了大规模召回,涉及EQA、EQB、EQC等车型,共计11,423辆。
而召回原因是电驱系统的冷却系统密封不良,可能导致冷却液泄漏,在一定条件下会减少高压系统的绝缘电阻值。这表明奔驰可能早已意识到车辆的质量问题,但未对外广泛公布。
同时,去年八月,奔驰宣布将召回1051台EQS车型,原因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压电池可能出现故障,而且在电池出现问题时,系统不会立即警告驾驶员。
奔驰EQ纯电系列的质量问题,在近年来一直是市场争议的焦点。甚至有声音在说许多车型都是基于燃油车型改造的“油改电”产品,而且在奔驰的同级燃油车系中可以找到相应的车型,这进一步增加了市场对奔驰纯电技术的担忧。
值得注意的是,据外媒报道,奔驰可能在2024年放弃现有的EQ平台,转而推出全新的MMA平台,并发布首款概念车型CLA。尽管MMA平台的车型可能仍将基于现有燃油车型推出
纯电动
衍生产品,但目前尚不清楚它们是否会继续采用简单的“油改电”模式。
写在最后:
有数据显示,在2023年奔驰新能源汽车全球销量仅为24万辆,其中
smart
车型占据了1.8万辆,至于奔驰去年在国内到底售出了多少台新能源汽车,官方并未公布详细数据,
同时,奔驰新能源汽车不断爆发的自燃事件,无疑会让本就口碑不佳的奔驰新能源产品雪上加霜。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奔驰似乎是一个不情愿地被迫放弃其安逸的老本经营模式,像是被逼上梁山,匆忙地将旧作业稍作修改后提交,最终答卷表现如何?还需交由市场回答。二手车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投诉网,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视界观察|2024年度车企“小目标”,销量翻番或可期?前瞻观点:传统车企相对稳健,新能源车企相对激进,稳健中有转型的隐忧,激进的背后是不疯魔不成活,但共同点是,所有人都在卷技术、卷营销、卷出海、卷一切。截至本文完成,已经有十几家车企给出了2024年销量目标。销量目标不仅仅是车企想要达成的目标,更是不少车企必须达成的目标。经历了23年的腥风血雨,让我们看看车企们纷纷立下了怎样
2023年汽车销量排行榜2023年8月汽车终端零售销量全国城市排行榜已经出炉,上海位居第一,北京位居第二,成都第三,广州第四,郑州第五,杭州第六,苏州第七,重庆第八,天津第九,武汉第十。2023年8月,国内乘用车销量为192万台,同比去年微增1.42%,环比上月增长7.8%。相比上月,共有265个城市实现了增长,占比达到77.7%。1-8月累计销量为1323.8万台,与去年同期相比,有
长安汽车2024年4月销量210133辆自主新能源品牌销量同比翻番易车讯近日,长安汽车发布2024年4月销量快报。数据显示,长安汽车在4月份销量为210133辆,其中长安汽车自主品牌新能源车4月销量51682辆,同比增长129.7%;自主品牌海外销量31649辆,同比增长93.2%;长安系中国品牌乘用车4月销量123118辆。具体来看,长安汽车品牌4月销量9133
视界观察|2024年度车企“小目标”,销量翻番或可期?前瞻观点:传统车企相对稳健,新能源车企相对激进,稳健中有转型的隐忧,激进的背后是不疯魔不成活,但共同点是,所有人都在卷技术、卷营销、卷出海、卷一切。截至本文完成,已经有十几家车企给出了2024年销量目标。销量目标不仅仅是车企想要达成的目标,更是不少车企必须达成的目标。经历了23年的腥风血雨,让我们看看车企们纷纷立下了怎样
新势力品牌3月销量榜出炉:埃安排第一,问界超过理想4月1日,国内众多新能源汽车品牌如期公布了其3月份销售业绩,从数据来看,新能源汽车市场复苏态势明显,市场增长趋势再度显现。据乘联会前期预测,3月份新能源乘用车终端销售量有望达到75万辆,较去年同期上涨37.1%,且相较上月,增幅高达93.2%。市场渗透率预计将提升至45.5%,创下历史新高。接下来我们就来盘点部分新势力品牌的销量表现。
2024年第14周汽车销量由于我无法预测2024年第14周汽车销量的具体数据,因为这取决于许多因素,如经济状况、市场需求、新车型推出、政策变化等。但我可以根据历史数据和当前趋势提供一些可能的推测和影响因素的分析。首先,我们可以从历史数据中获取一些线索。如果过去几年同期汽车销量呈现出稳定的增长趋势,那么在没有其他显著影响因素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推测2024年第14周汽车销量也可能会继续增长
2023年欧洲TOP20畅销车型中仅一款新能源车?如今都在讲汽车出口,但凡是一个新能源汽车公司都在尝试远销海外,不少车企在部分海外地区的确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欧洲这块土地,众多新能源车企尝试了数年,却鲜有战果,欧洲似乎是一块硬骨头。近日,外媒发布了2023年欧洲汽车销量排行榜。数据显示,特斯拉ModelY成为2023年欧洲最受欢迎的新车,同时ModelY也是唯一进入前30名
2024年我国能维持全球新能源汽车60%销量吗?结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增长势头强劲,预计到2024年将贡献全球60%的销量,成为全球市场的主导力量。以下是相关的重要信息:中国电动汽车产业在全球市场中占据显著位置。据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的分享,到2024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将超过2000万辆,而中国将独占鳌头,份额将达到60%。这标志着中国新能源汽车已成为
2023-11-28 16:32:54
2024-02-18 11:29:44
2023-11-28 16:32:35
2024-02-18 11:23:48
2024-02-18 11:06:56
2024-02-18 10:3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