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0 03:38:38 | 二手车
5月1日,多家新能源汽车企业公布了2024年4月的销售成绩。
具体来看,
蔚来
汽车4月交付约1.56万辆汽车,
小鹏
交付了9393辆,新晋选手
小米汽车
交付了7058辆。
值得一提的事,成立三周年的
极氪
的交付量又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99%,月交付量达到了16089辆。这也使得极氪成为今年20万以上中国纯电品牌销量冠军,成为了
特斯拉
最强有力的对手。
实际上,如果只看部分区域的销售,会发现极氪在某些区域比特斯拉更受欢迎。据交强险数据,4月前三周,极氪在局部省份(浙江、安徽、广西)已超越特斯拉,第17周极氪001在浙江、黑龙江,也同样超过特斯拉Model3。
产品矩阵再扩充,未来大概率迎来正向循环
上周,极氪携旗下全系车型亮相在2024
北京
车展,其中包括全新极氪001、极氪007、极氪009光辉和全球首次亮相的极氪MIX。
据了解,此次展出的极氪 001是全新款,从架构到三电,再到车身、座舱和智驾全部完成改款。这一车型上市首月即拿到超过3万台的订单,展现了极大的市场潜力。
极氪007后的驱增强版也刚刚在4月1日全新上市,售价20.99万元。新车标配科技全感套装(价值12000元),标配舒适套装(价值8000元)。
四座超豪华旗舰MPV车型极氪009光辉同样是焕新车型,于4月19日上市,官方零售价为78.9万元起。凭借全世界最安全的第二排、“母婴级”安全座舱、“超视觉感知能力”专业司机和专属隐私安全等全方位的极致安全,极氪官方宣称,这款车是新能源时代汽车安全的新标杆。
在车展上最吸睛的可能要属极氪MIX,其设计大胆,由于是基于浩瀚-M架构打造的家庭大五座MPV,拥有较短的前后悬以及隐藏式B柱,所以开门方式是前所未见的,座舱场景的多样化也吸引了很多人的目光。
总之,随着极氪007后驱增强版上市、极氪009光辉上市,极氪MIX全球首秀,极氪产品矩阵得到了进一步完善,这四款车或将成为未来极氪交付量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三个800+零自燃纪录,征服24万消费者
极氪的订单都是含金量很高的。虽然价格战持续,但极氪不跟进降价,以产品实力打动用户。
展开来说,虽然发布800V高压平台的汽车品牌已超过20家,但极氪是全球唯一提前布局“三个800”超快充全生态解决方案的车企。
极氪既有800伏的车、也有800伏的电(金砖电池),更有行业布局规模最大的800伏补能网络。截至4月底,极氪自建充电站达到1028座(含专用场站),并已上线471座极充站(超快充站),极充桩累计2547根,800V超快充桩保有量行业第一。
此外,极氪App充电地图接入的第三方优质充电网络已覆盖340+座城市、76万+把充电枪。目前,极氪正加速推进“千站万桩”计划,预计2024年极充站将达1000站,预计2026年极充桩总数达10000根。
这也就意味着,很多新能源车主普遍有的充电焦虑和续航焦虑,极氪车主都可以免除。
完善的补能体系大概也是极氪销量持续攀升的重要基础。
除此之外,极氪在安全性层面的水准也是全球首屈一指。据统计,极氪累计交付超24万台,电池从未出现自燃,这可以说刷新了全球电动车的安全上限。
尽管成立年限不长,但是极氪的开局还算完满。优势在于极氪自有的生产技术和整车研发能力,而单月销量的激增也能刺激业绩的改善。
我们乐于见到一个专注造好产品的企业能受到市场认可,我们也期待极氪的诸多新品能给带给行业更多正面影响。
大众集团2023年在华纯电车型销量激增,展望未来产品布局
大众集团于近日公布了其2023年的在华销售业绩,整体交付量达到323.6万台,较上年增长1.6%,显示出稳健的增长态势。大众品牌和捷达子品牌的联合交付量约为240万台,增长0.1%,而豪华品牌奥迪的表现更为抢眼,交付量达到72.8万台,同比增长13.5%。
令人瞩目的是,大众集团在新能源领域的攻势强劲,全年纯电动汽车交付量增长23.2%,达191,800台。特别是ID.3车型凭借合理的价格策略,成为市场热销产品,带动了ID.4和ID.6的销量提升。ID.4全年销量为61,700台,显示出大众在纯电市场的决心和实力。
未来,大众汽车集团计划通过新车型的发布,强化燃油汽车阵容,并为燃油车提供高端技术升级。2024年,大众安徽工厂将生产电动车型,丰富大众品牌电动汽车系列。与小鹏汽车的合作车型也将进一步丰富大众的产品矩阵。
奥迪方面,奥迪一汽新能源计划在2024年底于长春启用PPE平台生产电动车型,首款车型Q6L e-tron即将面世。这标志着大众集团和奥迪品牌在新能源领域将有更多新动作,旨在深化其在中国市场的领先地位。
综上,大众集团在2023年的稳健增长和新能源领域的强劲攻势,预示着其将通过持续创新和产品多元化,积极抢占市场份额,塑造未来在华汽车市场的崭新格局。
要论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权威的高规格盛会的话,那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一定是其中之一。
权威到什么程度呢?
2024年的盛会在3月16日举行,在这里,你几乎能看到与电动汽车行业有关的所有大佬。
那么,这场盛会上,这些行业大咖们达成了哪些共识,回答了哪些问题呢?
问题一:新能源趋势,到底确立了没有?
答案:你猜这次大会的主题是什么?
汽车行业未来会实现新能源化,这原本已经形成行业共识,但近期由于苹果放弃造车、
奔驰
推迟全面电动化计划,有人立刻就创造出了“新能源一地鸡毛”之类的词儿。
说白了,部分人对国产新能源
厂商
还是信心不足,有点风吹草动,自己就先反思一波。
在这次大会上,
比亚迪
董事长王传福提供了2个关键数据:截止2024年3月份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已经突破48.2%,中国新能源市场占全球的市场份额超过60%,比亚迪以新能源汽车
厂商
的身份首次杀入全球汽车
厂商
销量榜前十。
与此同时,王传福还预测,未来3个月,国内新能源车型的渗透率可能会突破50%。
除此之外,王传福还表示,2023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量世界第一,在国内也超过了火电。
也就是说,中国推动碳中和的意志是坚定的,技术是完善的,规模是巨大的,速度是很快的,有巨型
厂商
,有旺盛的市场需求,从任何一个角度看,汽车行业向新能源转型的趋势都是不会改变的。
其实吧,参会的大佬们都很清醒,这次高层论坛的主题,就是“巩固和扩大新能源汽车发展优势”。
问题二:中国厂商能否取代合资厂商的位置?
答案:老兵不死,但会慢慢凋零!
不少人对“汽车行业全面新能源化”还有疑虑,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合资
厂商
目前还是比较强的。
2023年年底,合资
厂商
为了冲销量大幅降价,再加上所谓的面子问题,居然出现了不小的反弹,这就说明,合资车还没有到“崩盘”的地步,做出个什么大动作的话,还是会让国产新能源车惊出点冷汗的。
而且,合资
厂商
也并非原地不动,它们在资金、品牌影响力方面都没什么问题,如果能快速向新能源转型,还是有希望重新掌握主导权的。
只不过,在比亚迪等国产新能源
厂商
崛起之后,这种希望变得越来越小。
应该这么说,合资
厂商
短期内不会消失,市场需求还在,它们自己也没出现什么质量问题,但如果转型速度不及预期,或者还对新能源汽车心存敌意,那么它们这些老兵,就只能慢慢凋零了。
问题三:插混与增程,谁才是未来?
答案:插混理论上最强,但还需要根据用户需求来定!
虽然被称为“电动汽车百人会”,但实际上,与会的大佬们却比较看好插混和
增程式
电动的发展。
早在2023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就表示,未来5-10年,插混和
增程式
电动都会是与纯电并称的新能源车型。
而在这次大会上,欧阳明高又进一步明确称:插电混动是目前功能和应用场景最全的技术路线,燃油车、纯电车、
增程式
电动能干的,插混车型都能干。
根据欧阳明高提供的数据,插电式混动在动力性、经济性、可靠性等方面都优于燃油车,售价也更低,而
增程式
电动只是插混的一种简化形式。
实际上,我们的统计也发现,目前国内几乎没有
增程式
A级车,这也从侧面说明,
增程式
电动的应用场景要比插混更窄一些。
在这方面,比亚迪可以说是个典型的例子。插混车型正是在比亚迪的手里才逐渐成熟,目前在比亚迪总销量中占据半壁江山,而且覆盖了大多数的细分市场,这显然反应了消费者的喜好。
但从客观角度来说,
增程式
电动也有自己的优势,就连比亚迪自己,也在百万级豪车
仰望U8
上采用了
增程式
电动系统。所以哪种技术路线才是未来,还要看用户的实际需求。
问题四:智能化下半场是什么样子的?
答案:整车智能才是真智能!
在汽车智能化这个问题上,王传福曾经有个著名的论断:新能源汽车的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才是智能化。
2024年年初的比亚迪梦想日上,王传福又表示:整车智能才是真智能。
而在这次百人会上,王传福又创造了另外一个金句:只有打好电动化的基座,才能建好智能化的高楼。
对比亚迪来说,现在智能化下半场正在换挡提速。
这个“换挡”的关键,是从比亚迪璇玑架构开始的。
璇玑架构是业内首个智电融合的智能化架构,它整合了易四方平台技术、DMO系统、e平台3.0、云辇智能车身控制系统、三电系统、底盘系统、车身系统、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各种技术和装备,同时还包括中央计算平台、璇玑AI大模型、三网融合,以及传感链、控制链、机械链和数据链。
我们知道,搞智能化,是需要有数据积累的,比亚迪年销300万辆新能源汽车,这就是高质量的数据库。因此在整车智能上,比亚迪不急,是为了让技术更成熟。而技惊四座的易四方平台技术,只不过是整车智能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到目前为止,比亚迪的智能化还处在蓄力阶段,搭载全新智能化技术的车型还没有大规模登场,登场之后也会面临比较大的挑战,但璇玑架构的出现,会让整个行业的智能化进程加速。二手车
问题五:中国厂商究竟能不能在全球立足?
答案:在一起才能变得更好!
2023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竞争非常激烈。这种竞争主要是技术上的竞争,但也出现了一些盘外招,给整个行业带来一丝阴影。
在这次百人会上,比亚迪品牌以及公关处经济李云飞发出倡议,中国汽车品牌应该携手一起,共同打造令人尊敬的世界级品牌。
从客观角度来说,中国新能源
厂商
如今的“势能”,远超20年前吉利、
奇瑞
等刚出海的时候。
以比亚迪为例,它的乘用车海外业务真正起步,也就是从2023年上半年开始的,这个时候它已经有了“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冠军”的头衔,手中还握有易四方技术、刀片电池、超级混动DM-i、云辇智能车身控制系统等核心技术和装备,所欠缺的,可能是海外运营经验,以及运输能力的不足。
为此,比亚迪一方面在巴西、泰国、匈牙利等地建厂,一方面打造自己的远洋汽车运输团队。其实不仅仅是比亚迪,其它出海的中国
厂商
也基本上都是这个思路。
中国新能源
厂商
在技术、规模上都做好了准备,在经验方面略有不足,只要维持彼此之间的良性竞争,少点盘外招,那么占据全球新能源市场主导地位就只剩下了时间问题。
结束语:
正如王传福所说,汽车行业全面新能源化已经不可逆转,关键是如何让这种趋势加速再加速。中国
厂商
此前从未拥有这么高的全球行业地位,也从未有过这么高的技术高度,现在万事俱备,想一想,三年后,中国
厂商
们能在全球市场上达成怎样的成绩呢?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二师兄玩车,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2023年汽车销量排行榜2023年8月汽车终端零售销量全国城市排行榜已经出炉,上海位居第一,北京位居第二,成都第三,广州第四,郑州第五,杭州第六,苏州第七,重庆第八,天津第九,武汉第十。2023年8月,国内乘用车销量为192万台,同比去年微增1.42%,环比上月增长7.8%。相比上月,共有265个城市实现了增长,占比达到77.7%。1-8月累计销量为1323.8万台,与去年同期相比,有
最卷的2023年,中国汽车创下“四大新高”在最卷的2023年,中国汽车产销量打破年初“同比增长3%”的预测,实现两位数增长,冲上“3000万辆”大关。1月1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以下简称中汽协)发布了2023年全年运行数据。从数据来看,中国汽车在2023年创下了“四大新高”。首先是年度产销量创新高,双双突破3000万辆;其次是乘用车产销量创新高,均突破2600万辆;第三是新能
日产汽车公司2024年4月销量54921台未来将推8款新能源车型易车讯近日,日产汽车公司今日公布了2024年4月中国区业绩。日产汽车中国区含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两大事业板块在内的4月销量为54921台。2024年1-4月,日产汽车中国区含乘用车和轻型商用车两大事业板块在内的累计销量为222212台。具体来看,2024年4月,东风日产(包括日产、启辰和英菲尼迪品牌)销量为520
视界观察|2024年度车企“小目标”,销量翻番或可期?前瞻观点:传统车企相对稳健,新能源车企相对激进,稳健中有转型的隐忧,激进的背后是不疯魔不成活,但共同点是,所有人都在卷技术、卷营销、卷出海、卷一切。截至本文完成,已经有十几家车企给出了2024年销量目标。销量目标不仅仅是车企想要达成的目标,更是不少车企必须达成的目标。经历了23年的腥风血雨,让我们看看车企们纷纷立下了怎样
长安汽车2024年1-2月自主品牌新能源销量7.5万辆同比增长54%易车讯近日,长安汽车公布了旗下中国品牌新能源销量成绩,在2024年1-2月,共销售7.5万辆,同比增长超54%。其中,深蓝汽车、阿维塔交付同比翻倍,长安启源累计销量突破55000辆。具体来看,深蓝汽车2月累计交付9994辆,同时旗下深蓝SL03与深蓝S7均推出了荣耀版车型,在车型
长安汽车公布多个品牌新车规划2024年将冲刺280万辆销量目标易车讯1月16日,在2024长安汽车全球伙伴大会上,长安汽车公布了长安猎手、深蓝汽车、阿维塔、长安凯程、长安启源、长安马自达等品牌的新车规划。此外,长安汽车宣布2024年将冲刺280万辆的销量目标,坚决完成5%的降本目标。新车规划方面,2024年一季度,首款增程皮卡长安猎手将开启交付;二季度,深蓝G318将
【销量数据】日前,从中国乘用车联席会获得了最新公布的销量数据。2023年10月迈腾GTE插电混动销量为1016辆,在一汽-大众销量中占比1.11%,在中型车销量中排名第32位。迈腾GTE插电混动销量走势图(单位:辆)2023年10月,迈腾GTE插电混动销量同比增长34.75%,环比下降9.93%;最近12个月中,迈腾GTE插电混动销量在2023年2月达到最高,销
视界观察|2024年度车企“小目标”,销量翻番或可期?前瞻观点:传统车企相对稳健,新能源车企相对激进,稳健中有转型的隐忧,激进的背后是不疯魔不成活,但共同点是,所有人都在卷技术、卷营销、卷出海、卷一切。截至本文完成,已经有十几家车企给出了2024年销量目标。销量目标不仅仅是车企想要达成的目标,更是不少车企必须达成的目标。经历了23年的腥风血雨,让我们看看车企们纷纷立下了怎样
2024-06-18 14:01:38
2024-06-18 10:42:30
2024-06-16 20:59:14
2024-06-18 15:24:06
2024-06-18 07:12:03
2023-11-28 16:3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