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6-22 19:06:56 | 二手车
如今都在讲汽车出口,但凡是一个新能源汽车公司都在尝试远销海外,不少车企在部分海外地区的确是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欧洲这块土地,众多新能源车企尝试了数年,却鲜有战果,欧洲似乎是一块硬骨头。
近日,外媒发布了2023年欧洲汽车销量排行榜。数据显示,
特斯拉
Model Y
成为2023年欧洲最受欢迎的新车,同时Model Y也是唯一进入前30名的电动汽车。具体销量为254822辆,同比增长了85.2%。
排在第二位的则是Dacia Sandero,该车在2023年有4个月夺得销量第一的宝座,其是Dacia旗下的一款小型车。Dacia则是罗马尼亚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1999年被法国
雷诺
收购,目前归属于是雷诺-
日产
-
三菱
联盟旗下。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该车还可以切换为雷诺或日产的logo销售。
排在第三的则是
大众
T-Roc,也是就大众
探歌
,这是一款小型
跨界车
型,2023年在欧洲销量为206438辆。
雷诺
Clio
和
标致208
则是拿下了2023年欧洲市场销量榜的第四和第五名。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2年,标致208是欧洲最畅销的车型。而在2021年,大众Golf则是夺得榜首。
整个榜单中,没有一款来自中国的车型,同时整个榜单上除了特斯拉Model Y,其他车辆都是燃油车,没有一款新能源车。更让人感到惊讶的是,大众ID系列之前在欧洲不是卖得挺好吗?怎么榜单中也不见踪影?
据出行局了解,新能源车在欧洲销量落后的愿意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文化和习惯因素:欧洲拥有非常多的传统车企,传统车企占据着巨大的市场份额,而且消费者对于燃料型车型的认同程度也相对较高。在汽车文化和习惯的影响下,欧洲人对新能源车的接受度始终不是很高。
基础设施不足:欧洲的充电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在住宅区和停车场等公共领域。这给电动车充电提供了不便,从而影响了欧洲消费者对新能源车的购买动力。值得一提的是,欧洲国家普遍为发达国家,城市中的地皮更是寸金寸土,想要大批量的建设充电桩,不仅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还需要大量的金钱。特斯拉能够在欧洲取得较好的销量,有很大的原因便是其在欧洲拥有较好的充电设施。
价格较高:尽管欧洲的汽车制造商在电动汽车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但电动车的价格仍然相对较高。这主要是因为电动车的制造成本较高,包括电池、电动机和其他电子设备等,而这则是因为供应链以及未能规划化生产的原因。在欧洲,2-3万欧元已经可以买到不错的燃油车了,而2-3万欧元在欧洲只能买到ID.3这样的车。此外,欧洲的电费也比较昂贵,油价则是相对便宜,例如德国,油价只需要1.81欧元每升,而家庭用电的价格则在0.367欧元左右。充满一个60度电池的车型则大约要22欧元,大约能跑400km。
让我们来计算一下,如果是一辆8L/100km的燃油车,跑400km则是需要57欧元左右,价格差异远不如中国那么大。
续航里程有限:尽管电动车的续航里程在不断提高,但许多欧洲消费者仍然对电动车的续航里程感到担忧。他们担心电动车的续航里程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特别是在长途旅行中。
另外,我们也找到了为什么如今欧洲人不喜欢买大众ID系列的车型了。背后的原因真是让人大吃一惊,原来是大众汽车对欧洲用户和中国用户区别对待的原因!
出行局了解到,大众ID.3在德国的起售价为39990欧元,约合人民币32万元,而这款车在国内卖多少?不到14万元。
1月1日,上汽大众推出ID.3 2024款,新车率先上线两个车型版本,纯净智享版12.59万元,同时新增出众版,限时成交价13.3388万元。
这直接让德国网友彻底破防了,甚至喊出了抵制大众ID.3的口号,表示大众把ID.3卖给中国人就行了,别在德国卖了。
换位思考下,这就相当于
比亚迪
汉在国内卖25万,结果在海外竟然只卖15万,这你受得了吗?
需要注意的是,现在欧洲虽然仍然是燃油车当道,但电动化始终是未来趋势,车企也深知此点,所以欧洲汽车制造商也在竞相改进自己的汽车产品。伯恩斯坦的分析师表示,汽车制造商今年将在欧洲推出35款新的
纯电动
车型,这将为消费者提供更实惠的选择,并可能使汽车制造商巩固其品牌和市场地位,当欧洲有了较好的电动车生存环境的时候,便是中国车企大施拳脚的时候了。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出行局,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在吃瓜群众们的一片助威声中,去年咱们自主品牌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吼吼吼吼。对比起国内的老牌合资品牌跌跌不休的惨况,自主品牌大都环比同比双升。根据乘联会的数据,去年自主品牌零售市场份额同比增长4.6个百分点,达到52%,实现了对合资品牌的反超。这么耀眼的成绩,放到国际舞台上又是怎样的位置呢?最近有机构发布2023全球十大汽车销量排行榜,咱们看看我们排第几。
TOP 1:丰田集团
年销量:1065万辆
拿下2023年销量冠军的,依然还是日本丰田。虽然丰田去年在中国市场表现不佳,已经是连续两年走下坡路。但得益于北美和欧洲市场起到的拉动作用,使得丰田在那些国家地区产销两旺,尤其是混动车型。而且其营业利润很高,据官方预计截止2024年3月的财年利润高达304.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186亿,啧啧啧啧。
TOP 2:大众集团
年销量:924万辆
大众未能实现对丰田的超越,以年销924万辆新车屈居第二。其中大众品牌销量为487辆,给集团贡献了超一半的销量;奥迪品牌则约卖出190万辆,近73万辆卖在了中国。而从分片区来看,大众集团在西欧的销量反超中国市场,约327万辆;中国市场则卖了324万台,同比仅微增2%。
TOP 3:现代集团
年销量:730万辆
别看韩系车貌似不堪一击的样子,其实也就这些年在中国市场的假象。放在全球市场,现代集团也还是赚得盆满钵满,业绩蒸蒸日上的。现代集团旗下包括现代和起亚两个品牌,前者全球销量约422万辆,同比增长6.9%;后者全球销量309万辆,同比增长6.3%。而在中国市场,北京现代去年也还是卖了25.7万台,同比微增2.8%。
TOP 4:斯特兰蒂斯集团
年销量:640万辆
斯特兰蒂斯集团现在家大业大,又FCA和PSA合并,旗下多达14个知名牌子,像什么标致、雪铁龙、DS、菲亚特、克莱斯勒、Jeep、道奇、玛莎拉蒂、阿尔法·罗密欧、欧宝等等等等。但这些品牌大家也都知道,在中国市场都是边缘化的,所以它的主要市场在欧洲和北美。
TOP 5:雷诺-日产-三菱联盟
年销量:628万辆
人家海外的车企发展了多少年,都发展成抱团取暖的样子。不知咱们以后会不会有“吉比奇长”联盟呢?诶,这名字咋怪怪的。说回雷日三联盟,一轮狗血剧之后,日产跟雷诺最终达成协议,双方互持15%股份,合作开始翻篇。销量上,联盟全球共卖出628万辆新车,主战场也是在欧洲和美洲。而中国市场则被浇了冷水,雷诺和三菱就不用说了,日产包括商用车在内,在华销量不到80万台,同比下滑24.8%。
TOP 6:通用汽车集团
年销量:487万辆
通用汽车排在第六,虽然过去一年在中国市场表现不咋滴,但在美国市场,通用依然是老大,全年卖出257.8万辆车,超过丰田和福特。另外呢,1月初的时候通用也发布了在华销量,约卖出210万台,其中包括约120万辆的上汽通用五菱。
TOP 7:本田汽车
年销量:397万辆
本田是第三家上榜的日本车企,去年卖出397万辆,同比出现下滑。而在中国市场,东风本田贡献了61万辆的销量,而广本更多一点点,为62万辆。其中卖得最好的车型是CR-V,卖了21.4万台新车;其次是雅阁和思域,分别卖了17.9和17.8万辆。
TOP 8:福特汽车
年销量:395万辆
第八名福特汽车,跟本田销量想去不大。不过这些销量都还是预测估算的,因此福特跟本田谁七谁八不好说。根据惯例,福特最大的市场还是在北美。光是皮卡车型,在北美就吃香喝辣的了,比如F系列就售出了75万辆。不过在中国市场情况依然不容乐观,乘用车全年销量大概为23.3万台,同比下滑7.1%,谢谢长安。
TOP 9:比亚迪
年销量:302万辆
虽则比亚迪去年旗下车型大卖特卖,全年狂销302万台,同比大涨61.8%,状态十分胸。但是放在全球范围,跟其它老家伙的销量一笔,就只能排在第九,更不用说其它自主品牌了。不过这也是个好的开始,万里长征也得一步步走。而且必须认识到,这是中国车企首次冲进全球销量TOP 10榜里跟列强们较量,是中国汽车工业70年来的里程碑时刻。
TOP 10:铃木
年销量:301万辆
第四家上榜日系车企,竟是铃木。铃木2018年败走中国,留下长安在风中萧瑟。不过它在日本本土和印度市场混得非常不错,比如印度,是铃木一直重视的市场。据称铃木占了印度近40%的市场份额,最畅销的车型中超一半都是挂铃木标的。同时2023年的这个301万辆销量成绩,应该也是创铃木记录的。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车漫部落,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2024年1月份,德国新车销量达到213533辆,同比增长19.1%。
作为欧洲最大的经济体,同时也是整个欧洲汽车工业最为发达的国家,能够在德国市场站稳脚跟对于任何一个志在布局欧洲市场的车企意义重大。这也是为什么
特斯拉
要把自己在欧洲的第一家超级工厂设在德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汽车品牌离在德国市场站稳脚跟还有很长一段距离。
燃油车市场占据主导
根据相关机构披露出来的德国销售排名前20的车型可以发现,销量排名前十的车型无一例外都来自于
大众
和Stellantis两大集团。
其中,本土作战的大众优势更加明显一些。像
高尔夫
、
途观
、
帕萨特
等在国内各个细分市场堪称标杆的车型在德国市场同样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至于Stellantis旗下有三款车型入围,分别是
欧宝
的Astra、Dacia的
Sandero
和西亚特Leon。
撇开帕萨特和
Transporter
这样的面包车外,前十的车型主要还是以小车为主。毕竟对于德国消费者来说,购车费用也是能省就省。
此外,德国除了慕尼黑、法兰克福这样的国际化大都市以外,大部分都是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小城。这些城市由于人口不多,历史悠久,因此很多道路也相对比较狭窄。所以这种情况下,小车在停车和操控方面也就更有优势。
日系和韩系并没有任何一款车型上榜。日系在欧洲市场并不多见,但是韩系的
现代
和
起亚
在欧洲还是有一定的销量的。日系在可靠性和油耗方面的竞争力比较强;而韩系则在性价比和造型方面也有自己比较明显的优势。
其实不仅日系和韩系,就连
福特
和Stellantis下属的美系品牌也没有什么车型入围,说明了德国人还是比较青睐于欧洲,尤其是德国本土品牌。
电动车市场补贴终止影响巨大
燃油车依然是整个德国汽车市场的主流。销量最高的电动车
Model Y
也只是勉强挤进前20的排行榜。推广电动车,当下主要面临两方面的制约:购车成本更高,且充电基础设施有待完善。
2023年12月18日,德国政府突然终止了电动车补贴,每辆电动车可能失去至多达到3000欧元的补贴。
考虑到电动车购车成本本来就比燃油车高出不少,因此德国政府此举在当地引发了巨大的震荡,1月份德国电动车销量也是相应下滑。包括特斯拉、大众等纷纷自掏腰包来补贴用户,但是这样的行为并不是长久之计。接下来各大车企势必要对整个电动车矩阵重新进行定价。
至于充电基础设施的完善,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建设充电基础设施不仅前期投入比较大,而且后期充电桩的维护和保养也耗资不菲。一旦充电站无法盈利,那么就很难吸引到民间资本参与其中,最终会成为财政的负担。
更为关键的是,电费在整个欧洲都不便宜。特别是俄乌冲突之后,欧洲一度经历了能源危机,导致电费价格大幅上涨。未来,大规模推广太阳能、风力发电这样的绿电其成本也会比燃煤或者燃烧天然气发电成本要高很多。
在上述的这张榜单中,有两款车型值得我们关注:
沃尔沃EX30
和SMART #1。这两款车型都是基于吉利的SEA浩瀚架构,并且目前都是由吉利在国内的工厂代工。
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
沃尔沃
EX30。其凭借沃尔沃过往在欧洲建立起来的品牌优势,以及较高的性价比,未来销量还有进一步提升的可能。但是欧盟当前正在对中国生产电动车进行反补贴调查,一旦进口关税上涨,那么EX30的性价比就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中国品牌前路漫漫
在一众中国品牌中,在德国汽车市场表现最好的是上汽旗下的MG品牌,一月总计销售了896辆,在整个德国市场上排名第29。其他自主品牌表现更加堪忧:
比亚迪
销量仅为390辆,排名第38;
长城
销售了90辆,排名第41;
蔚来
和
领克
分别销售了27辆和5辆。以这样的体量来看,不要说蔚来和领克了,哪怕是比亚迪和长城的体量,都很难在德国市场盈利。
在燃油车领域,以领克为例,和沃尔沃同平台的领克在产品力方面是有保证的,此外,其也已经在欧洲市场耕耘多年,且背靠沃尔沃的品牌和体系能力。但即便如此,领克在德国的销量依然乏善可陈。
另外一个在国内市场叱咤风云一时的长城汽车,在德国也基本属于一个陪跑的角色。电动车领域,以蔚来汽车为例,虽然在产品力方面其完全不输德国市场上的电动车,但是时至今日,在销量上还是不见起色。想要说服德国消费者来购买中国汽车,无论是燃油车还是电动车,中国车企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未来,在德国市场上,国内车企不仅需要投放产品力更强的车型,在性价比上下苦功夫,如何提升品牌知名度,让德国消费者愿意接受中国品牌和中国制造的汽车可能更重要但也更难。
2024年,在匈牙利的比亚迪欧洲工厂将正式开工建设,而上汽在欧洲的工厂也应该在紧锣密鼓地寻址中。在欧洲建厂,一方面能够避免潜在的贸易战带来的关税上的风险,同时降低物流成本;另外一方面,在欧洲建厂,也有助于中国品牌将其作为支点,来导入包括研发、售后以及前期市场调研在内的一整套体系能力。
对于中国车企来说,这才是能够长久经营欧洲市场的关键所在。但是这些都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长期持久的投入。以当前德国市场来看,除了特斯拉,其对欧洲之外的品牌接受度并没有那么高。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经纬网,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2024-06-15 23:22:15
2024-06-18 15:24:06
2024-06-16 10:27:51
2024-06-18 16:45:31
2024-06-18 09:20:45
2024-06-17 00:05:38